当选美国院士,被中科院拒绝的几位中国女科学家
2月21日,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日前选举产生了2021年院士,共174名学者入选,包括5名中国学者:苏国辉、李兰娟、郑树森、庞代文、陈春英。其中,陈春英并不是中国两院院士。
一、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
该院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著名的非营利学术组织,汇聚了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精英,其中包括3名诺贝尔奖得主、18位美国总统奖得主、195位美国工程院院士、94位美国医学院院士及4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每年经过国际同行提名与严格评选产生(由现有院士推荐,经两轮筛选,最后经全体院士投票选举),是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2021年2月15日,该院选举产生了174名院士,以表彰他们在医学与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此次入选的中国学者包括:神经解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感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庞代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春英。
二、陈教授
陈春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
陈春英于199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她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诺贝尔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2年在中科院高能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实验室,任课题组长。
2006年6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欧盟第六、第七框架计划、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协调研究计划等多项国内与国际合作项目。
2011年被评为“中国标准化杰出人物-创新人物”;2014年获“中国十大青年女科学家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陈春英教授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评价、新型医用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0余篇。研究成果被引用1.8万次。主编中英文专著6部,分别由英国RSC、德国Wiley和科学出版社出版。应邀为Nature Nanotech创刊十周年撰写领域研究进展,并被评价为该领域的“引领科学家”。申请发明专利17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7项,国际授权PCT发明专利1项(美国、欧盟、日本)。负责建立我国第一个纳米技术国际标准,被ISO和IEC颁布为全球使用的标准方法。
三、女科学家
陈春英院士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
陈春英于199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她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诺贝尔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2年在中科院高能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实验室,任课题组长。
2006年6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欧盟第六、第七框架计划、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协调研究计划等多项国内与国际合作项目。
2011年被评为“中国标准化杰出人物-创新人物”;2014年获“中国十大青年女科学家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陈春英教授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评价、新型医用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0余篇。研究成果被引用1.8万次。主编中英文专著6部,分别由英国RSC、德国Wiley和科学出版社出版。应邀为Nature Nanotech创刊十周年撰写领域研究进展,并被评价为该领域的“引领科学家”。申请发明专利17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7项,国际授权PCT发明专利1项(美国、欧盟、日本)。负责建立我国第一个纳米技术国际标准,被ISO和IEC颁布为全球使用的标准方法。
四、美国当选院士
在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家中,李爱珍、颜宁是仅有的两位没有中科院院士头衔的。
美国科学院有着14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科学院,也是美国最高的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两个学术机构每一年都会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本国的外籍院士。没有当选中科院院士的中国科学家当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是新闻,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美国人没有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却不会在美国引起任何的争议。这种现状,深深的反映了公众在科学领域上一种自卑的心理情结。
在诸如诺贝尔等世界科学最高奖项上,屡屡有美国科学院院士身影。美国科学院在世界上的声誉显然远远领先于中国科学院。
女科学家在71岁的年龄阶段,获得了来自美国最高学术机构的这一种荣誉?在中国是很难出现的。因为美国国家科学院不接受个人的申请,如果被人投票投上的,至于具体是哪些人投的自己也不清楚。
往期精彩